1.《微勃症》现在不怎么看电视,所以对于电视人乐嘉并不熟悉,但是这本微博集看来挺不错,编辑以及插图都挺好。
2.In The Garden Of The North American Martyrs. 最近读过的最带感的短篇集,每篇都那么好,描写得那么精准。请等待我的译本,预2014年出版。
3.《坚果》。铁葫芦做的一本杂志。
4.《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梁宗岱 译,译文很典雅。
5.《红色诱惑》,阿刀田高 著,叶骋 译。有些篇不错。翻译得很好。
6.《台湾中篇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编选的一本集子。不该编进言情小说,但是其他几篇确实不错,尤其喜欢写台湾留学生在美的那几篇。
抄录:
没想她按了半天门铃,里面一点反应也没有。站在门外,忽然她觉得自己像一个被解职了的临时演员,台词在排演时已背得滚瓜烂熟了,却永远失去了正式登台的机会。—璎络,《彼岸》
周老太看着仍在搅动稀饭,已近乎九年不见的儿子侧影。双眼迅即濡湿了。她走过去,儿子回过身来,接触到瘦小母亲的眼光、伤感、委屈……一并涌上来,他只喊了声“妈……”,妈妈点点头,一对母子间不需用任何的语言,他们内心又交流着,共享着人类间最可歌可泣的亲情。—唐茵,《留学生:你?我?他?》
7.《摸彩》拿到样书后第一时间看了一遍,找出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备重印(再版)时改进。也请读者多提意见。
8.《深巷里的琵琶声》。陆文夫 著,选看,主要看了记事与记人文章。文友之间历经劫难后的友谊令人感动。
摘抄:
不期到了二十九岁,又躬逢反右派斗争,批判、检查,惶惶不可终日。我不知道与世长辞是个什么味道,却深深体会世界离我而去是个什么滋味。
家里来了客人时,大人便会把虾篓交给孩子:“去,摸点虾回来。”或者是把鱼叉拿出来:“去看看,那条黑鱼是不还在沟东头。”会捞鱼摸虾的人,平时总记着何处有鱼虾,以备不时之需。
那时,一个人如果成了什么分子。某些非常熟悉的人见了面也不点头,在马路上见了便远远地避开,在小巷子里迎面碰上便把头偏在一边,好像是在查门牌似的。
9.Johnny Panic and the Bible of Dreams。普拉斯的prose集。看完了第三遍。以前我从中选译过一些,可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512412
10.《飞鸟集》,泰戈尔的。每读必受益。
抄一句: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
11.《岛》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著,作者故事讲得很好,包含了所有吸引人、打动人的元素,翻译得也很好,其畅销并不意外。
12.《神秘列车》因为对好多所提的音乐不熟悉,所以算是在学习姚向辉老师的译文,超赞。抄了一些:
“纺纱工”乐队(the Spinners)的《伴你左右》(I'll Be Around)中的吉他奏得上下翻飞,就算配的是法语教程也丝毫不损其商业感染力。可是,文化力量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汉克·威廉斯(Hank Williams)是一位诗人,擅写界限、恐惧和失败;他沿着一个方向,尽可能深地进入这个国家,让它美丽,让它高贵。
从录制首张唱片开始,仅仅两年时间内他就赢取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成功;他达到的状态让拼搏变得平凡琐碎,让理想化作明日黄花。他的成就让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他已经把奋斗的目标攥在了手心,然而,他不得不去重新追寻迫使他登顶的那种活力和欲望。
早期授权商品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名为“埃尔维斯恒久远”的红酒,标榜自己是“埃尔维斯最爱喝的红酒,如果他喝红酒的话”;最让人无话可说的“神恩之地”授权商品是“温柔爱我”牌罐头——尽管它没标榜自己是“埃尔维斯最爱吃的狗粮,如果他是狗的话”,歌迷反正自己也想得明白。—
千万别买小汉克·威廉斯伴着他死去父亲的音带一起唱歌的玩意儿;我觉得这很变态,简直是恋尸癖,虽说乡村音乐中总是有怀恋美好往昔的传统,这样的延伸尽管符合逻辑,但实在有些过分了。
13.《末代大亨的情缘》,菲氏的最后一部长篇,未完成。不少电影圈内的纪录。
抄一句:
他们只差十岁,但他感到自己对她狂热的程度几近于一个垂垂老矣的人对一个小女孩的爱。这是对时间的需求,深刻而绝望,时钟在他的心里滴答滴答地响着,催促他打破一生的所有逻辑,走过她的身边,进到屋里——对她说:“此刻即是永恒。”